OCC Forum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93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人訪談 - 張超雄 從社會政策層面,看多元共融

[複製鏈接]

857

主題

1034

帖子

4486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8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8-11-2 16:11: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過往同心言的專欄邀請不同年齡、身體狀況、性別身份、種族的朋友分享他們在工作、社交等生活範疇上的心路歷程,我們亦收到不少讀者對故事主角的留言和勉勵,令人為之鼓舞,這亦是我們建立這個社交平台之目的,可以讓大家對每個人的「不同」有更多認識、重視、尊重和欣賞。

由11月開始,我們新增每月一期的『名人訪談』項目,邀約不同界別的社會知名人士進行訪談,從更廣闊的角度分享其對「多元」、「共融」的看法,以及他們在各自範疇內如何推動和實踐這兩個理念。首次『名人訪談』的嘉賓是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博士(Fernando),相信讀者對他都不會太陌生。

與Fernando的初次接觸

在籌備是次新項目時,「膽粗粗」寫了個電話短訊和電郵要求張議員做訪談,心裏擔心他不知會否因Diffability是間不知名的小機構而推卻。料不到Fernando很快便回覆並安排在立法會大樓內面談。訪問前已經有點興奮,而面見當天的相遇更令我們感動。

話說相約面談的早上,因為不熟悉前往立法會大樓的無障礙通道,所以比原訂約見時間早到了半小時。這時,只是早上9時30分。張議員比其他辦公室同事更早回來,發現我們在地下大堂等候。原以為待他先上辦公室安頓,我們到約定時間才上樓做訪問;但他毫不猶疑就邀請我們一齊到議員餐廳品味香濃咖啡,又著我們以Fernando這個更平易近人的稱謂來開始接近兩小時的交流。

多元共融價值從心而發
「這是普世價值,無須爭抝!」
過往與人交流如何看「多元」、「共融」的價值觀,總會有片刻的沉默和思考,有時更會反問如何定義「多元」又或是搬出各種「共融」的理論,感覺是一樣很複雜的事。

從Fernando堅定的口吻和即時直接的回應,讓我們都感受到這四個字是他內心很重視的信念,隨時都可以與人分享及推動大家想多一步,思考如何轉化為具體行動。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政策、措施、資源及有計劃地將多元、共融的理念去體現和落實。」

他再闡述「多元」(Diversity)應該是多面向,每個人本身就是不同,無論身體健全或殘疾、智商高低、性傾向、種族、職業志向,每個人擁有不一樣的能力,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奈何香港是個講求集體性(conformity)的社會,對任何「出界」、「差異」的容納度都很低,所以「多元」的討論亦都不容易被接受,大眾亦對「多元」的概念認識不多,更遑論擁抱多元(Embrace Diversity)的意識或傾向。

最大障礙源自薄弱的信任和安全感

為什麼香港一個這樣先進的城市,在推動「多元」、「共融」的理念時,卻似是停滯不前?

「不少人仍在為基本生活所需而掙扎,每天奔波勞碌,賺錢謀取生計,生活和經濟壓力已令人自顧不暇,難有心力和空間思考生命意義和關心其他人的需要; 而更糟糕的是隨著社會競爭越趨劇烈、資源分配不均情況下,種種不同而生的矛盾就愈來愈熾熱,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大減,尤其面對與自己不同的人,更採取『排他』的心態和手段以求自保。」
​「不少人仍在為基本生活所需而掙扎,每天奔波勞碌,賺錢謀取生計,生活和經濟壓力已令人自顧不暇,難有心力和空間思考生命意義和關心其他人的需要。」
這個說法讓人想起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在此種信任和安全感均欠缺的氛圍下,實際影響一般人可以有更寬廣的胸襟去接納其他人,難以談論擁抱多元的理念,大大窒礙「社會共融」的發展。不難理解這個眾生相,但疑惑是社會上都有不少中產階級及以上的有識之士,他們不用為最低層次的生存需要而張羅,這群精英有亮麗的學歷、令人羡慕的事業成就和社會經濟地位,不乏各界別中的領袖,他們不就是推動社會共融的重要力量嗎?

Fernando慨歎道:「不少社會領袖都不鼓勵多元共融,甚至對邊緣群體都鼓吹排斥和『仇外』的思維,挑動社會矛盾來突出自己認為的『正確』,令整個社會氛圍對『不同』的接納度降低,大大扼殺多元的空間。」

他再以社交媒體研究作解說,當人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想法時,吸引同自己相近思想的人走在一起,比喻作「圍爐取暖」,只會令當事人傾向以為全世界都如討論群組內網友一樣看法而已,但如要再進深一步凝聚那份力量就會出現很多困難和矛盾,因為網友之間的溝通傾向表面的交流,無太多透徹的討論,彼此的互信和諒解亦欠缺,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安全感很不足夠的氛圍下,大大影響人際關係,不僅是邁向共融最大的障礙,更因為社會上不少人的安全感低,傾向選出專制及「強人」型的領袖來帶領國家,高舉民族保護主義,對擁抱多元的聲音就更被打壓下來。在充斥著無知、無互信、無安全感的氛圍下,更阻礙了社會邁向多元和共融發展的道路。

要持守「逆流而上」精神,集合多方力量來移風易俗

談及社會要具備什麼條件去促進多元共融的發展,Fernando感慨表示社會繁榮表面下,現實卻是很多在生活邊緣中掙扎的人,其空間是很狹隘,不單是居住的實體環境,就是工作、學習的生活範疇都不理想,欠缺空間可以讓人自由發展。從社會政策的角度來講,應由社會基建例如保障制度的建立,讓人可以先在馬斯洛理論中最低層次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不用在基本生活掙扎,才可以逐步建立和實現較高層次的需要,期望社會可以朝民生的方向做得更多。

現實是Fernando一直為不同的弱勢社群發聲及爭取權益,反對他立場的人亦有不少侮辱和攻擊。放下個人的負面感受,他見到社會基層的不同社群,例如外籍傭工、新移民、難民等都遭受很多辱罵和標籤,排斥的背後都關乎其他人的無知和不理解,就更堅決要做多些實務工作來抗衡和改變這些思維與社會氣氛。

Fernando認為社會對於推動多元共融的工作實在不足夠,他仍然認定這個方向是「有得做」(workable)。
「我們需要更多人行出來發聲倡導,需要集合不同的有識見人士、團體一齊推動。」
他有多年走入社區的經驗,分享近年多了些人愛在鄰里中刻意挑動惡言惡行,阻止街坊一齊討論長者福利及民生議題,但當有首位居民敢於發言,分享自己真實生命故事,講述照顧家人的辛酸和心聲,激勵美善一面出來,就帶動越來越多人公開分享,吸引越來越多街坊耐心聆聽和討論,逐漸凝聚鄰里中的正面能量,原先的惡人早已靜靜地消失。過程很不容易,是個「逆流而上」改變現時社會風氣的信念和運動。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正因為存在著種種不利條件,更加需要集合不同的有識見人士、團體一齊推動,持續去做「多元」、「共融」的教育工作,才可能逐步移風易俗。

社會共融的種子由重建鄰里溝通的橋樑開始


Fernando繼續分享從社區工作中得到的啟發。他見到鄰里中有很多剩餘的力量是可以發揮,鼓勵街坊做義工探訪新移民家庭,不但促進鄰里之間的互相了解,亦可以反思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輩如何逃難來港開展生活的感受;又例如鼓勵年長但仍然健壯男士陪伴邨內體弱長者覆診或協助家居清潔,重新發現自己的效能感,就不用滿腹愁緒、孤單呆坐公園打發日子。這些重新建立鄰里橋樑的實務工作,能夠連繫社區上的不同人,有經濟能力的人與匱乏的人、有能力的人與無能力的人,有時間的人與無時間的人,可以有機會做到更多「共融」的工作。

這些舉例固然是很理想,而要鼓勵街坊行出來及建立鄰里溝通的橋樑,絕非朝夕之間容易達成的事。

「人力和時間是有限,困難不易為,可以走入社區就盡力做,能夠鼓勵更多人士、團體一齊在社區上建立更多溝通橋樑,串連不同人之間的溝通,越多對話就能夠促進不同群體更多的了解,減少誤會,增加鄰里之間的認識和接納,才可以將『多元』、『共融』的理念落地生根。」

勸勉

最後Fernando運用精神健康的話題作為例子,勉勵讀者要將心比己看待身邊生活的不同人。

「每一個家庭都必然有一個家庭成員是與精神病有關連,當不少人對精神病患者有不少非理性的批評時,我想到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可能變成殘疾,都有機會成為精神病人,我們的背景可能是新移民、難民,其實這些要排斥的身份,很可能與自己或自己的家人有關,大家要擴闊胸襟去思考,當我們去排斥人的時候,很可能亦是排斥自己或排斥家人!」

訪問過程中雖然不時流露出對世道人心的感慨和無奈,但Fernando對多元共融信念的堅定和持續實踐,令人欣賞。再次衷心感謝Fernando的分享和對我們Diffability的勉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HKASF|Archiver|手機版|One Click Care  

GMT+8, 2024-4-24 08:19 , Processed in 0.0372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